夏季气温上升
各种细菌大量繁殖
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
为预防食物中毒发生
同时给广大消费者日常饮食提供参考
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知识点
可要做好笔记了哦!
河豚鱼,很多人也称之为“气泡鱼”。河豚鱼含有河豚毒素,是一种有剧毒的鱼类,中毒后出现口、唇、舌尖、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,随后出现呕吐、步行困难、言语困难,进而出现血压迅速下降、呼吸困难,直至意识消失,呼吸、心跳停止而死亡。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。
为避免食用河豚鱼中毒,特提醒:
一是注意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,提高对河豚鱼及其毒性的认识,去除“吃河豚”的不良饮食习惯,消除“吃河豚”的侥幸心理,不购买、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,不购买、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。
二是注意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,各类餐饮单位要以对公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,自觉做到不购买、不捕捞、不加工制作河豚鱼。
三是注意学习掌握基本的紧急救援措施,如发现有人误食河豚鱼后,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进行催吐、洗胃和导泄,在等候送医时可用手指、筷子刺激咽喉壁诱导催吐,及早排出体内毒素。
在此,还要提醒广大消费者:
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,包括人工繁育、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,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;
禁止以家畜家禽名义食用野生动物;禁止食用“长江野生鱼”“长江白鱼”“长江鮰鱼”等长江禁捕渔获物,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。
民以食为天
食以安为先
掌握以下家庭食品安全六个关键环节
全家一起吃得健康又安全
环节一:食材购买
预包装食材看清保质期;鱼、肉等生鲜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建议最后购买;鱼、肉等带汁食品勿与其他食品混装;购买食品后应尽快返回,减少在外停留。
环节二:食品保存
需要冷藏和冷冻的食品购回后应立即放入冰箱;肉和鱼放入塑料袋或容器中,其肉汁勿与其他食品相触;肉、鱼、鸡蛋等食品,处理前后均应洗手;冷藏温度应在4℃以下、冷冻温度应在-4℃以下。
环节三:烹调前
烹饪前应认真洗手。
●蔬菜等食材应用流水清洗;生肉、生鱼等食物不要直接接触水果等生食食品或烹调完的食品;切生肉、生鱼的砧板和菜刀要注意消毒。
●冷冻食品的解冻,应提前12小时置于冷藏室解冻;急于解冻时,可置于微波炉用微波解冻;解冻后应立即烹饪,不要反复冷冻和解冻。
●抹布和毛巾要用开水煮沸后,干燥再使用。
环节四:烹调中
烹制食物要注意烧熟煮透,肉和鱼等都需要充分加热,食品中心温度至少要达到75℃一分钟以上。再次食用的食物一定要彻底加热。
环节五:进餐时
应洗净双手;注意使用干净的餐具;做好的菜肴,不要长时间在室温下放置。
环节六:剩食处理
处理剩食前要洗手;吃剩的食物要放于清洁的容器里保存;隔顿菜应放冰箱冷藏保存;觉得可疑的食品,最好丢弃。腐败变质的蔬菜和剩饭剩菜中都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,如果大量食用也会引起中毒。
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,亚硝酸盐是引起中毒最多、致死最多的化学品,0.2克即可引起中毒,而且中毒发生快,可在食用后10分钟出现症状,2小时即可发生死亡,中毒的快慢和严重程度与食用亚硝酸盐的量有关。亚甲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,根据中毒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亚甲蓝解毒以及所需剂量。预防亚硝酸盐中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:
亚硝酸盐中毒主要由误食引起,因为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,外观与食盐非常相似,容易被当成食盐使用,从而引起中毒;其次是由于食品从业者操作不规范,未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量使用,导致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,从而引起中毒;另外,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,腐败变质的蔬菜和剩饭剩菜中都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,如果大量食用也可能引起中毒。
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(护色剂和防腐剂),能使食品保持良好的外观和品质,但由于亚硝酸盐较易引起食物中毒,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剂量用于肉类食品,不得超量、超范围使用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。
发生中毒后,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,并及时就医。根据症状的轻重予以对症治疗和亚甲蓝治疗。吃过相同食品但未发病的人,也应尽早采取催吐等措施。
温馨小贴士
一是留心食物中毒表征,一旦出现恶心、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不适反应,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,尽快就近就医,并保留可疑食物;
二是及时举报投诉,如发现违法违规经营食品行为,请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“12345”“12315”。